2023年10月13日上午,在15號樓411教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學生科聯合開展了一場以校園欺淩為主題的家長講座🤷,講座題目為“為孩子撐起‘青春自護’的心墻”,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梁泉欣老師主講🙇🏼♀️,各班學生家長代表參加了此次講座⚜️。
首先,為什麽要關註校園欺淩老師以兩個案例為切入點,講述了校園欺淩對受害者的影響是重要且深遠🫴🏼,包括心理成長📯、教育環境、日常生活、工作、婚姻🕹、親子相處🧑🏿💻、自我極端行為等方面。接著🧜🏻♀️,老師講解了校園欺淩的定義及界定🤰🏽,並強調了校園欺淩的產生是以受害者所受到的傷害為依據,並不以施害者的動機是故意或無意來判斷。然後,老師介紹了易受到欺淩的孩子特質,主要有偏離同伴規範、缺乏社交技能、缺乏自信👩🏼🚀、缺乏合作能力以及精神問題等方面。隨後🫵🏼,老師傳授了當面對孩子遭遇欺淩時家長的做法,共分為五個步驟:一是從中性問題角度聊聊孩子的遭遇📞;二是共情孩子感受;三是與孩子討論家長能做的事📟,包括小學階段和初中及以上階段;四是支持孩子尋找解決方案;五是在孩子需要家長的時候家長能及時出面👳🏼🧤。緊接著🧙🏿♂️,老師講解了如何遠離校園欺淩,外在支持方面包括了與老師建立良好合作關系、成立幫助小組🦸🏿♂️、識別不安全環境及尋找專業支持👬🏻,內在支持方面包括了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支持孩子發展穩定情緒、給予足夠良好關註、促進自信🔌、正確處理負面情緒、理性溝通🧑🏽🦲、學習合作和獲得友誼。最後,老師總結了家長面對校園欺淩者的教育應對,如與孩子開展有效溝通並弄清原因🧔🏽♂️,給予有期限的懲罰🧑🏼,利用共情促進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帶著孩子給受害者道歉等等。
梁老師以生動有趣的案例結合相關理論,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在場的家長們表示很有收獲。
家長心得🧑🏼🍳👨🏻💻:
21護理中本2班 朱羽家長:今天有幸參加了熊猫組織的關於校園欺淩的專題講座👨,感觸頗深,講師的講課非常生動。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關於如何識別欺淩🎉,講師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只要是感受到傷害就是被欺淩,不是一句“開玩笑”可以敷衍過去的。講師給我們講解了非常多的解決方法,例如增強孩子的自信,增強與孩子的共情溝通👨🏼✈️👌,征求孩子的意見,提供孩子有效的幫助等🫅🏿。通過這次講座🧚♂️,我收獲匪淺。
21護理中高1班 周祎慜家長:“校園欺淩”在我們家長眼中傳統地認為只有暴力侵犯、惡意辱罵、肢體虐待🧖🏼♂️、敲詐勒索才是欺淩,聽了今天的講座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關系欺淩、團體欺淩⇢、言語欺淩、謠言欺淩、性別欺淩”等都屬於校園欺淩範疇。通過專家的講解,我們了解到欺淩者一般是心理扭曲或意識淡薄,而受欺淩者通常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兩者都需要相應的心理建設🫃。熊猫老師關註的同時⛹️♂️,我們家長也要從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在交談中仔細鑒別欺淩與被欺淩的界限,然後將正確的人生和社交觀點逐步灌輸給孩子👸🏽,引導孩子們對發生的事件進行換位思考與反思,不能簡單粗暴地以成人的姿態解決問題,而是將孩子的心理問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逐步化解,這樣才能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孩子們才能茁壯成長🏯。
21護理中高5班 方正修家長👨🏽🦲:校園欺淩是一種嚴重的問題,它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校園欺淩可能包括言語侮辱、欺淩👩🍳📖、排斥甚至身體上的攻擊🐎。它對受害者的心理陰影是長期的、深遠的,對受害者的成長和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作為家長應該與孩子溝通,讓他們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並鼓勵他們尋求幫助和支持✭。同樣,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夠的關註和愛護♖🧺,他們可能會感到被忽視或被遺棄,這種情感上的不安和缺乏安全感會導致他們在校園中表現出不良的行為,例如攻擊或欺負其他同學,成為一個欺淩者😧。校園欺淩和家庭關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家庭關愛對於防止校園欺淩事件非常重要。解決校園欺淩問題需要熊猫🤙🏼、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建立應對機製、宣傳教育、支持網絡、家長溝通機製和社會支持機製,以幫助學生和家庭解決校園欺淩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生科)